脚下沾满泥土的芳香 心中装着百姓的小康

杨士武,党员,中共聊城市委讲师团副团长、教授,聊城市著名干部理论教育专家,获得聊城市第七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。长期从事党的干部理论宣传工作,先后任聊城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基层宣讲团副团长、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成员,聊城市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党课宣讲团成员,多次参加聊城市委的重大宣讲活动。先后获得全省首批“基层优秀理论宣讲员”、全省讲师团系统先进宣讲个人、优秀教员,聊城市委表彰部门包村工作先进个人,2018山东省“理论宣讲秀”观摩交流会宣讲一等奖,2018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、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下派基层党组织挂职书记等70多项省市荣誉。申报的省社科规划项目《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研究》课题获得通过;在《光明日报》《探索与求是》《理论学习》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0多篇,撰写30多万字的《干部修养的哲学思考》专著,参编《中华传统美德》多部著作,完成和参与省、市多项哲学社会科学课题。

2017年5月,聊城市第三批第一书记下派工作开始。年过半百的杨士武响应党的号召,被组织派到聊城市度假区(省级贫困村)双庙于村担任第一书记。祖祖辈辈靠种地穷了一代又一代,但在近几年的脱贫攻坚战中,双庙于村的贫困户全部摘掉了穷帽子,村里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。

杨士武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,对农村、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。到村第一次开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会,有位村民就说:“杨书记,就是建个土堆也要建在俺村!”。这里群众想发展、盼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。从驻村第一天起暗下决心,决不负党的嘱托,念好责任“紧箍咒”,做一粒致富的种子“扎根”农村,为村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,打赢脱贫攻坚战。他心里是这样想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他到党员、群众、贫困户、致富能手家中走访座谈,实地了解情况,做到目标明确、精准施策。经过近半个月的深入走访调研,多方征询意见,听取农户的发展意愿,了解到双庙于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,低保户5户;村民思想保守、增收渠道单一,主要靠种植小麦、玉米,只有个别户种植大棚蔬菜、少数青年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。双庙于村既是省定贫困村,还是软弱涣散村、拆迁村,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。村里难事一件件,一桩桩,贫瘠的村落,村民守旧的情绪,令他印象深刻,永远难忘。

刚来双庙于村,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,几条黄土路泥泞不堪。只靠传统的种植,不光村民们穷的厉害,村集体收入一年也不过2万元左右。他常给村干部说,“我也出身农村,对农村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,但像双庙于村这么穷的,我还真是头一次见识。”

多办实事,拔掉穷根。杨书记首先解决群众所盼浇地难的问题。双庙于村的基本农田离引水渠二干渠很远,庄稼旱了,村民干着急浇不上地。杨书记多方争取扶贫资金,投资18万元打了13眼机井。又多次协调市电力公司,投资100多万元,新建农村“井井通”工程,“井井通”工程的投入运行,使村里普通农田成为旱涝保收田,覆盖了全村600多亩耕地,形成旱能浇、涝能排、排灌功能完善的高标准农业示范田,解决了村民的烦心事。村民给杨书记说,他旁晚插卡浇地,晚上睡了一觉,第二天一早起来10几亩地浇完了,真快。你给我们解决了多年解决不了的困难!从此,以“井井通”工程投入使用为契机,不断改善产业结构、提升村级产业,带领广大贫困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。

精准扶贫,产业先行。杨书记思考最多的事情就是“脱贫不只是送钱,致富不只是送物,扶贫不只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变生活条件,更得教会他们摘掉穷帽子、增收致富的法宝”。上什么样的产业项目可以带动全村脱贫致富?驻村开始,杨士武就开始谋划产业扶贫的事。“思路决定出路,群众要脱贫,增收是硬道理。”只有村子经济发展了,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了,驻村扶贫才有持续发力的意义。双庙于村有种植芹菜的传统习惯,芹菜是人们餐桌上经常看到的一种蔬菜,它的香气深受不少人的喜欢,而除了好吃之外,它还有很多养生功效。杨书记挨家挨户动员、引导村干部和群众大力发展蔬菜大棚,特别是引导贫困群众种植芹菜,重点做好芹菜的发展。只有特色农产品芹菜发展了,农民的钱袋子才能真正鼓起来。为把芹菜产业做大做强,杨书记天天和蔬菜种植户打交道,劝说、引导、鼓励,由当初10几个芹菜大棚,发展到了2019年的80多个。芹菜喜获丰收,群众很高兴,村民们心里比蜜甜。全村村民每年因芹菜大棚一项就增加收入几十万元,实现了“一个产业带动一村脱贫”。芹菜产业的发展,干部群众干事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。他扎根扶贫一线默默奉献,脚踏实地发展产业,满腔热情服务群众,用自己实际行动,诠释着“第一书记”为民爱民,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情怀。

村民顾文举说,“从庄稼浇地到邻里纠纷,到组织村里外出学习、引导发展芹菜产业、建设村集体冬暖大棚,打井、修路、建设光伏、安装村坑塘防护栏、建设文化广场,都能看到第一书记。”立足扶贫一线,想办事、会办事、办成事,埋头苦干,真情为民是双庙于村村民对第一书记的普遍评价。

怎么给村集体留下长期的致富项目,始终是他牵挂心中的一大问题。实地了解到村边荒地闲置几十年,连60多岁老人也说不清啥时候乱占的。征求上级有关部门的意见后,决定利用扶贫资金和下拨党费,在村里废弃闲置60多年荒地上建设3个高标准冬暖大棚,既增加集体收入,还增加村民在大棚干零工机会,实现了村集体有钱好办事的多年心愿,每年仅承包费就增加了村集体收入5.25万,大幅度增加了集体收入,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。这样,一方面把闲置多年的荒地利用起来,把闲置资产变成资源,充分利用起来,节约了好耕地的流转费用;另一方面解决了发展集体经济没有建设用地大问题,使建设项目能在村里落地生根,对长远发展很有好处。后来又建了两个集体大棚。“杨书记,你来了以后,村容村貌改善了,村民的思想观念改变了,村‘两委’班子强了,群众满意度提升了,邻村的人对双庙于村的评价也高了。”这是老党员于德圣的心里话,也是双庙于村村民的共识。

村主任于连贵说,“如今的双庙于村“两委”班子战斗力强,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,产业发展、环境改善,井电路基础设施超前邻村发展好几年,集体收入由原来的每年2万多,增加到近20多万,弱势群体有人帮,老百姓看在眼里、喜在心头。”一桩桩实事好事,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。大家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,村民纷纷夸赞“第一书记驻村来了,双庙于村真的变了……”。

用汗水浇灌收获,以实干笃定前行。多年来杨书记获得省市各种荣誉70多项,他更看重的是“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等第一书记荣誉称号。作为一名普通宣传干部,响应党的号召,到扶贫一线流汗出力,用实干啃下一个个硬骨头,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,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!

城市榜样